应变局、育新机,推动科技成果更好转化

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是首个以“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型展会,前三届共计汇聚了2000余家创新主体的1.3万项创新需求,展示了900余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1600余项国内外创新成果,举办70余场专题活动,达成意向成交额近50亿元。

近日,在2023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暨第四届世界技术经理人峰会上,来自政界、产业界、学术界的嘉宾齐聚上海,聚焦创新需求、人才需求、资本需求,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开放合作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索与交流,推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揭榜挂帅,畅通科研与产业通道

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品牌展区,御风未来一架2吨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首款机型M1亮相。该飞行器的首架机各项测试已基本完成,接近可飞行状态,不久将择期首飞。据悉,首飞成功后,这款飞机将成为我国首架自主研发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eVTOL是个由技术累积到某个阈值后爆发的行业,是典型的由技术创新转化为成果落地的案例。”御风未来创始人兼CEO谢陵指出,人类高效的空中出行需求一直存在,但受限于技术等各方面原因,这一需求一直难以满足。现在随着电动化的发展,使得绿色环保、高安全、智能化的飞行器成为可能,让空中出行的梦想从科幻照进了现实。

“目前,国内科研端和产业端之间的技术转移存在一些障碍或者说割裂还长期存在,比如说一些产权的问题、转化方式的问题等。”谢陵指出,eVTOL是个“长坡厚雪”的行业,要成功穿越周期,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本和资源。

他希望,借助全球技术转移大会,畅通科研端跟产业应用端的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产权的转移、技术合作研发、科研人员流动等。据悉,此次大会期间,该企业发布了电动飞机高性能动力系统技术创新技术需求,投资资金1000万元,期待以最快速度找到方案并破解难题。

多重角色扮演,打造复合型人才

“当前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新兴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实现产业化应用,重构经济社会的生产关系。”湖北技术交易所所长陈汉梅博士认为,在亟需建立的技术转移体系里,最缺的是技术转移人才。

“新时代技术经理人不再仅仅是消除信息差的‘中间商’、撮合交易的‘红娘’,而是有了新的能力要求、角色定位和新的使命。”陈汉梅博士认为,在为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堵点、破解难点上,技术经理人至少应该扮演五种角色,即翻译官、构架师、赋能者、跨界人和设计师。

其中,翻译官可以让科学家和企业家进入统一话语体系。科学家和企业家在思维模式和底层逻辑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技术经理人必须成为出色的翻译官,让科学家更懂企业经营者的需求,也让企业家更懂科学发展的特点,让两者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各司其职。

技术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经理人则要化身构架师,做好战略规划、分析转化流程、设计转化路径、调配资源等工作并进行项目管理,在各种不确定性中拨开迷雾,用系统思维找到标准化的蓝图。

在陈汉梅博士看来,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是一个开放式的命题,没有标准答案。她建议从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即氛围共创,打造技术经理人全新格局;资源共享,完善技术经理人多元培育体系;生态共建,构建技术经理人区域协同机制。

建立专业培养体系,打造优秀科创生态环境

2021年,上海把技术转移人才首次纳入《上海市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类)“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获批成为全国首个技术转移硕士学位点。

“我们通过构建自主招考和企业、学校共同培养体系,今年加去年两届共有243名学生入学,均有工作经验,平均年龄34.8岁,平均工作9年,平均在企业担任管理年限6年。”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奚立峰介绍,学生基本来自“3+6”产业,42%的学生是企业高级管理者,每个学生拥有0.5个专利。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通过小切口找到大突破,如何加大研究投入,培养技术转移人才?奚立峰指出,这就要求学校科研、国资、财务、审计等部门加强协同改进,确保科技成果依法合规。

“学校改革分为三个方面:人才队伍、转换机制、科创环境。”奚立峰说,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学校除了建立了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培养体系外,还对学校从事技术转移转化专职人才、老师给予了职称评聘和激励机制。在全国首创“完成人实施”的模式,即先赋予教师科研成果的长期使用权,后转让科技成果的模式,来支持教师创新创业。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明确的12条免责情形和22条负面清单,激发老师创新活力。

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得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转化体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20年以来,上海交大成果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总额超过了30亿,是改革前的5倍。2022年,学校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的产学研的合同金额就达到了22.2个亿,为改革前的2倍。

“我们正在全力推动大零号湾建设,希望引进科技领军企业入驻,与学校共谋发展。”奚立峰表示,上海交大未来希望能为科技成果转换提供可复制的高校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科技转移人才。

促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十四五’以来,上海技术贸易发展迅速,技术出口合同额年均增速10%,2022年达到187.9亿美元,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张雨东表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不可或缺的桥梁,希望上海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改革和探索力度,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功能,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多介绍,2022年,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0亿元,平均单笔交易金额达1046万元,同比增长40%以上。上海高等院所通过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的转让金额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研发投入经费占比超过65.8%,企业对技术市场贡献率超过90%,技术转移生态日益完善。

今年8月,上海市科委等七部门印发的《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制度指引。此外,上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浦东、闵行、宝山等多个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区域。

刘多建议,拓宽供需对接的快车道,搭建好产学研深度合作,大中小企业高效融通的大平台,引导科技型骨干企业加大开放式创新;做好人才培育的加速营,开展丰富多样的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的技术转移交流活动,加大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的培育力度;搭建国际合作的大舞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应变局育新机,大力强化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体系。”

来源:人民网 记者:葛俊俊 责编:葛俊俊、轩召强

 

zh_CNCN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