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17日电(记者何欣荣)近期在上海开幕的“全国双创周”上,各种前沿的创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上海主会场折射出的红、蓝、黑三色“光谱”,令人振奋,引人深思和细品。
铁锈“红”:老厂房绽放“创新之花”
上海杨浦区的长阳创谷,是2017年“全国双创周”的启动地。长阳创谷被选为主会场,有何寓意?
答案在长阳创谷屋顶的“中国纺机”铭牌上。作为曾经的纺织机械厂房,长阳创谷一度锈迹斑斑。“双创”政策的深入,昔日隆隆的纺织机械声被创业者的键盘敲击声所取代。一个铁红色的“创”字,忠实记录着它的前世今生。
长阳创谷的蜕变,在全国的诸多工业基地中颇具代表性。“过去人们搞科技创新,习惯建新园区,其实很多老旧空间可以改造升级。”长阳创谷负责人奚荣庆表示,长阳创谷代表着新旧动能的转换,既服务于双创,也服务于城市更新。
这种“老树开新花”的案例,在上海主会场随处可见。作为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武钢铁集团将位于上海宝山的特钢地块,改造成了“吴淞口创业园”。宝武还将中央研究院的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储能实验室等技术平台向入驻企业开放,目前已吸引了4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落户。
在政策支持下,在旧的工业根基上,“创新之花”竞相绽放:共享单车的领跑者摩拜,将创新业务区域总部放在长阳创谷;宝武集团内部员工的创业项目——航空喷涂技术,已经用在大飞机发动机的零部件上。
开放“蓝”:向全球创新人才敞开怀抱
一块简单的玻璃,涂上一层由纳米材料制成的膜后,瞬间变为一块透明的显示屏。在保持清晰显像的同时,观众还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其背后的景物,产生类似于虚拟现实的视觉效果。这种被称为“魔显”的技术,在“双创周”上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体验。
开发这一技术的全鹰智能副总经理杨淼告诉记者,企业由一群研究新材料的美国海归科学家创立,目前正在积极开拓国内的汽车高铁、智能橱窗等领域。
像蔚蓝的大海一样,上海向全球人才敞开怀抱。“在全国双创活动中,上海的国际化特点彰显优势。”杨浦科创中心负责人谢吉华说。
早在2016年,上海张江波士顿企业园就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开园,成为中美政府间合建高科技园区的首例。随后,上海创新中心(伦敦)分中心也正式开业,在上海和伦敦之间架起技术转移、科技金融之桥。
上海数量众多的外资企业也加入了这股创新创业大潮。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由管委会牵头,通用电气、联合利华、博世等成立了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目前已建成15个孵化单元。
张江管委会副主任王维刚说:“在互联网环境下,跨国企业仅仅利用自身内部的研发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开放式创新成为一个方向。跨国公司与本土创业者的‘联姻’,已是顺理成章。”
“黑”科技:彰显中国硬实力
探测灵敏度提升40倍,扫描速度从传统20分钟缩短至15-30秒,扫描时的辐射剂量降至原来的1/40。在本次“双创周”会场,上海联影科技带来了世界首台全景动态扫描PET-CT设备。
“这台设备可以成为探索人体奥秘的‘哈勃望远镜’,以此为平台,一系列脑洞大开的科研应用或将成为可能。”联影相关负责人表示。
诸多具有超前性、被网络形容为“黑科技”的技术创新,出现在了上海“双创周”上。统计显示,在2017年上海创新创业大赛上,包括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硬科技”的占比达到了72%。技术创新成为上海双创的主流。
技术创新周期长,一旦完成突破,对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意义巨大。从大飞机到小芯片,从新药物开发到新材料研制,在我国研发实力相对薄弱的领域,上海的创新企业一马争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张江国家科学中心的展台上,展出了科研重器——“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模型。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所长赵振堂说,上一代光源只能“为分子拍照片”,这套装置建成后,可“为分子拍电影”。实验技术的巨大飞跃,将带动光子科学、生命、能源、类脑智能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为科技创新带来源动力。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