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在政策引导、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方面“三管齐下”,才能补长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服务这块短板。
上海市科委支持设立的上海技术转移学院近日开班,授课老师是中美一流的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专家,学员来自上海和吉林的高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企业的技术转移从业人员,其中不少学员是高校院所的部门负责人。
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纵刚在授课时表示,我国大多数高校、科研院所对专利成果采取“粗放式管理”模式,与欧美高校院所的管理水平差距很大。相关政策导向、体制机制亟待改革,专利质量管理和技术转移服务人才急需培养。这些观点,引起了很多学员的共鸣。
复合型专业人才稀缺
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处长陈宏凯介绍,上海技术转移学院由国家香港最快出码现场直播、同济大学、盛知华公司共同筹建,是组织开展技术转移实践和研究技术转移前沿理论的教学平台和实训基地,旨在培养技术转移领域的高层次、国际化、专业化人才。据了解,我国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十分稀缺,导致高校、科研院所的大量专利成果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
纵刚说,这类人才在欧美有很多,属于复合型人才——既有理工科专业背景,又掌握专利、商务、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美国和德国,这类人才的平均薪酬是高校院所教授平均薪酬的两倍。上海技术转移学院近日启动的国际认证技术许可专家(CLP)培训班上,两位美国授课专家就是这个行业的一流人才,一位是美国和加拿大国际许可高级管理人协会主席罗伯特·海尔德,另一位是该协会首席执行官肯伯莉·乔考斯基。
在欧美很多高校,有一大批这类专业人才,他们的工作是为科研成果从披露到转移给企业提供“一条链”服务。根据校方规定,师生取得科研成果后,如果想转化,必须向学校技术转移机构披露。这个机构的专业人员收到一个成果披露后,会评估其专利性和商业价值,决定是否为这一成果申请专利。如果有必要申请,他们往往会要求科研人员做补充实验,以扩大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专利价值的核心是权利要求范围,范围越大,价值越高。”纵刚解释说,“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专利质量管理,很多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专利保护,这就阻碍了它们的转化。”
由于缺少专业性,国内高校的技术转移人员和科研人员还有一些认识误区,如申请专利后要求提前公开,以尽快获得授权。海尔德指出,美国的技术转移机构不会这么做,而是会充分利用从申请到公开的这段时间,寻找专利许可对象。“尽快获得授权是没有意义的,即使授权,也能被无效掉。”而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买家,美国机构可能会终止专利申请,这能节省经费。
“三管齐下”能补短板
除了加快培养专业人才,在纵刚和一些学员看来,我国的专利政策导向以及高校相关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专利年申请量排名前十的都达到上千件;而欧美名校的专利年申请量大多为100—200件。难道是我国高校的创新能力远高于欧美名校?当然不是。主要原因之一,是有关部门实行专利数量导向政策,例如职务发明人申请专利后,申请费主要由政府出,发明人还能获得奖金;财政科研项目验收时,科研团队申请的专利数越多越好。
过去,这些政策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近年来,也导致了我国专利数量与创新能力不匹配的问题。“我们有一种说法,专利数量上去后,专利质量也会上去。真的是这样吗?”参加培训的上海一所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说,“听了专家讲课后,我觉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数量一多,反而会影响质量。”
为此,纵刚建议政府部门调整一些政策和管理办法,尽量挤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泡沫”;同时要加强高校院所的专利质量管理,并给予经费支持。2015年修订的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四条提出:“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合理安排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的多元化。”然而这条规定尚未得到很好落实。
作为这方面工作的探索,去年底,上海市科委启动了首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示范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等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选。这些单位将在3年内持续得到后补贴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组织化、市场化、专业化机构,为上海乃至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树立“样板”。
纵刚还建议,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一步改革相关体制机制。对于整条技术转移链而言,国内高校大多采用“割裂管理”模式,相关职能分散在科技处、产业处等多个部门。欧美名校则大多通过一个技术转移许可机构进行“全链条管理”。这类机构拥有大量专业人员,专利数与管理人数之比通常为2—5︰1。而国内高校的专利数与管理人数之比通常为500—1500︰1。由此可见,需要在政策引导、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方面“三管齐下”,才能补长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服务这块短板。
栏目主编:黄海华文字编辑:俞陶然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苏唯